欢迎光临高考吧![广告位合作]
当前位置:高考吧 > 学历提升 > > 如何界定第一学历

如何界定第一学历

高考吧 高考吧
2025-08-06 06:41:20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第一学历”界定困境与出路

“第一学历”这一概念虽无官方定义,却在就业市场扮演着隐形分水岭的角色。它通常被社会默认为“通过高考进入普通全日制高校取得的首个高等教育学历”,而其界定争议背后,折射出教育公平、人才评价与制度设计的深层矛盾。

一、历史沿革与现实定义:从计划体制到社会认知

  1. 起源与演变

    • 第一学历概念源自计划经济时代,由各省市第一教育局颁发,涵盖普通初中、高中及高校的全日制学历,与第二教育局负责的成人教育、自考等“第二学历”相对应。
    • 1999年高校扩招后,该概念在政策层面已被淡化,但社会惯性使其沿用至今,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潜规则。
  2. 社会共识性界定

    • 全日制教育属性:仅认可通过高考、统招专升本、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如少年班)等全日制途径取得的学历,排除自考、成考、网络教育等非全日制形式。
    • 学历层级范围
      • 高中(或中专)后首个高等教育学历(专科/本科);
      • 普通高校专升本(统招)视为第一学历本科,而成人专升本则归类为第二学历。

二、官方立场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尽管社会对第一学历高度关注,教育部多次明确否定其政策合法性

  • 无政策依据:教育部在2014年、2021年两次答复中强调,国家文件中从未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学历管理以“最高或最后学历”为准。
  • 反对就业歧视:2022年《职业教育法》修订及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均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毕业院校、学习方式(全日制/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条件。

然而现实反差显著

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但企业(尤其国企、高校)仍普遍将“全日制统招本科出身”作为隐性门槛,甚至延伸至对本科院校层次的歧视。


三、界定标准的分歧:哪些学历被认可为“第一学历”?

根据社会实操,学历路径的认可度对比如下:

学历获取途径是否被认定为第一学历关键依据
高考统招本科/专科全日制学历,证书注明“普通高等学校”
统招专升本(插入本科大三学习)属国家计划内统招,毕业证与四年制本科同等效力
成人高考/自考本科非全日制,证书标注“成人/自学考试”字样
全日制硕士/博士(首次升学)是(争议中)部分单位将硕士视为“新第一学历”,但多数追溯至本科

典型案例

  • 一名专科生通过统招专升本获得本科,再考取全日制硕士:第一学历为本科(专升本),最高学历为硕士。
  • 专科毕业后直接工作,后读取在职研究生:第一学历为专科,最高学历为硕士。

四、争议焦点:为何“第一学历”歧视难以破除?

  1. 如何界定第一学历

    能力评价的简化替代
    用人单位在招聘高峰期依赖学历作为效率筛选工具,将“名校本科出身”等同于综合素质,忽视后期深造或实践能力。

  2. 制度性等级化教育体系
    高校“985/211”标签、普职分轨等政策残留,强化了学历层级观念,使“第一学历”成为出身论的核心指标。

  3. 政策执行缺位
    尽管教育部倡导平等就业,但对企事业单位的隐形歧视缺乏有效监管与处罚机制。


五、重构公平路径:从概念纠偏到评价改革

  1. 取消简历“第一学历”字段
    如2024年两会代表潘复生院士建议,消除简历中的“第一学历”概念,推动用人单位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标准。

  2. 建立多元能力评价体系

    • 引入职业技能证书、项目成果、专业测试等能力证明;
    • 参考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弱化学历唯一性。
  3. 强化政策约束与示范

    • 要求国企、事业单位招聘公开能力评价标准,接受社会监督;
    • 对设置“本科须985”等隐性条款的单位依法追责。

专家观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破除歧视需双轨并行:一是打破学校等级划分,二是严控高校培养质量,避免“学历注水”加剧用人不信任。


结语:回归教育本质

“第一学历”的界定之争,实则是短期效率主义与长期人才发展的价值博弈。在政策已明确否定其合法性的背景下,社会更需摒弃出身论偏见,让每个阶段的努力都能被公正衡量——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起点或终点,而在于人的持续成长与价值释放

高考吧(https://www.gaokaob.com/)主要分享初中升学,高中升学,成人高考,学历提升,专升本,中职招生,出国留学等信息,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来源:https://gaokaob.com/xueli/3691.html l

所在栏目:学历提升

蜀ICP备2024072721号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