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是什么
解锁职业新动能:全景透视继续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早已不是学生时代的专利,而是贯穿职业生涯的必需品。继续教育正成为千万职场人突破职业瓶颈的“隐形阶梯”。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支柱,已深度融入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脉络。2013年,一项覆盖全国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显示:职工全员培训率已达63.4%,而在党政机关和专业性强的部门,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接近100%。
从技术工人到科研专家,从企业白领到乡村创业者,继续教育正悄然重塑着中国劳动力大军的核心竞争力。
01 定义与范畴:突破传统教育边界
继续教育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传统观念,将学习延伸至人生的各个阶段。
从性质上看,继续教育可分为两大分支:
- 学历继续教育:为未接受高等教育或需提升学历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通道。2011至2014年间,中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近1400万人,2014年在校生规模达1040.48万人。
- 非学历继续教育:涵盖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更新及文化生活教育,如企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大学等。2010年后,仅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的非学历培训,年注册学员就超5000万人次。
表: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对比
维度 | 学历继续教育 | 非学历继续教育 |
---|---|---|
目标人群 | 学历提升需求者 | 全体社会成员 |
学习内容 | 系统化学科知识 | 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生活技能 |
认证方式 | 学位证书/学历文凭 | 培训证书/学习证明 |
学习周期 | 中长期(2-5年) | 短期(数小时至数月) |
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具有特殊定位:它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提升能力为核心,旨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其创新创造能力。这种教育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和工作岗位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力量。
02 核心功能:驱动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引擎
继续教育在当代社会发挥着多重战略功能,其价值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层面。
个人职业跃迁的关键通道
- 突破职业瓶颈:通过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帮助专业技术人员适应技术变革。如医疗行业要求技术人员每年完成不少于25学分的继续医学教育。
- 提升岗位竞争力:国家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需完成90学时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占60学时以上),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 拓展跨界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增强岗位适应与转移能力。
组织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 企业全员培训率从2010年的53.46%提升至2013年的63.40%。
- 继续教育推动技术革新与流程优化,降低生产事故率,提升组织效能。
- 如天津港爆炸等事故分析表明,专业培训不足是重要致因。
国家战略落地的加速器
- 服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如“国际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
-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全国已建成180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500余个省级实验区。
- 促进教育公平:通过远程教育为农村、西部和特殊群体提供教育机会,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学员27.6万人。
03 多元形式与实施主体:构建全民学习生态
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日益多样化,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 面授培训:包括培训班、研修班、学术会议等,保持互动深度。
- 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等方式实现“随时学、随处学”,68所试点高校累计培养550余万毕业生。
- 实践学习:岗位实践、技能实训、访问学者等体验式学习。
- 成果转化: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与授课可按规定折算学时。
协同推进的实施网络
中国已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供给体系:
- 高校体系:1500余所普通高校开展成人教育,开放大学提供远程教育。
- 企业培训体系:大型企业建立内部培训学院,如许多企业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100%。
- 社区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社区学院、老年学校等,满足700多万老年人学习需求。
表:继续教育主要实施主体比较
主体类型 | 代表机构 | 服务重点 | 特色优势 |
---|---|---|---|
高等院校 | 开放大学/普通高校成教院 | 学历提升与高端培训 | 学术资源丰富 |
行业组织 | 各行业协会培训中心 | 专业技术更新 | 岗位针对性强 |
企业大学 | 大型企业培训部门 | 岗位技能提升 | 产学紧密结合 |
社区平台 | 社区学院/老年大学 | 生活素养教育 | 就近便捷参与 |
04 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框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学时要求与考核机制
- 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需完成90学时(专业科目≥60学时)。
- 实施继续教育与使用、晋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将学习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质量保障体系
- 建立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实行年报年检和统考制度。
- 开发标准化课程资源,如人社部2022年免费共享78学时公需科目课件。
经费投入机制
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的多元投入模式:
- 成人教育财政性投入从2009年115.57亿元增至2014年197.55亿元,增长率70.9%。
- 财政投入占比从54.7%提升至70.5%,强化公益性保障。
05 挑战与未来:转型中的继续教育
当前继续教育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亟待创新突破。
现存矛盾与问题
- 工学矛盾突出: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培训占用大量时间,影响科研生产活动。
- 形式主义倾向:存在“挂电脑、磨时间”等应付现象,甚至催生“代学产业链”。
- 内容质量参差:部分课程与前沿需求脱节,针对性不足。
创新发展方向
- 数字化转型:推广慕课、微课、移动课程等新型态,如高校继续教育联盟开放15000门网络课程。
- 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一人一策”智能学习方案。
- 弹性认证机制:探索将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等折算学时,如考虑“科研业绩纳入继续教育范围”。
- 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实现优质资源普惠共享。
https://pic4.zhimg.com/v2-0a5b4f7e8f3e3f3b9e0b7c8e0a7c8e3e7_720w.jpgsource=172ae18b
学习型城市的兴起标志着继续教育进入新阶段。图为老年人在社区学习中心参加书画课程。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环节,正在深刻改变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格局。从城市白领到乡村技术员,从青年教师到退休老人,继续教育已成为跨越年龄、职业和地域的全民事业。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生态正在形成。继续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创新能力的孵化器、职业转型的助推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学习征程中,继续教育正悄然重塑每个个体的发展轨迹,也重新定义着国家和城市的竞争力内涵。
高考吧(https://www.gaokaob.com/)主要分享初中升学,高中升学,成人高考,学历提升,专升本,中职招生,出国留学等信息,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来源:https://gaokaob.com/xueli/2509.html l
所在栏目:学历提升